大学 来源:人民网 2021-12-20 15:28 阅读量:7431
打造未来教室
学生正在小组讨论 天津大学供图
教室 天津大学供图
学生制作的创意标尺 胡春艳/摄
这学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新启用了一座教学楼,其命名充满了工科生的简单直接——建筑北馆。
整栋楼将极简风做到了极致上下两层,4000平方米,就是一间大教室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复杂的多媒体设备,只有围坐在若干长桌旁的几百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头脑
来自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环境艺术系等多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会在同一时间聚在这里上各自不同的课,讨论形形色色的项目,灵感和创意在开阔跨界的空间里流淌,碰撞,生长。
这座建筑的设计者希望从推倒看得见的教室围墙开始,打破看不见的学科藩篱,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拆掉教室的隔墙
从各个角度看,这座充满现代工业风格的建筑,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设计的。
同学和老师围坐在若干个长桌旁,有的画图,有的用工具打磨模型,还有的三五成群听老师评图几百个人在同一间教室思考几百个不同的问题,丝毫不显杂乱,各自井然有序
围炉式教学一直是建筑专业授课的特色建筑系副系主任郑颖老师是北馆室内空间的主要设计师之一她说,跟其他学科不同,建筑专业的学习是项目式的,多专业交叉学习与训练,更便于项目的完成
此时建筑学院本科一年级刚刚完成尺度认知作业也就是说,要根据人体尺度,行为尺度精准地把握房间尺度,家具尺度
像是颇具创意的装饰,北馆的门,窗,楼梯,柱子,走道等基本建筑构件上被学生们用不同的字体和图画标注了对应的尺寸墙上画着一身肌肉的运动员,拿着扫把的清洁工,长发姑娘和孩子每个人的头,肩,手部都分别标注着不同数字,让高矮胖瘦一下子有了形象的量化
教学楼大门1.5米宽,工作台70厘米宽,60厘米只是一块地砖的宽度,作为过道确实太窄了,那位来旁听学弟学妹课程的二年级学生边琢磨边往回走此时,隔壁班老师的一句话飘进了他的耳朵,做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同面积收的税也不一样这又提醒了他,户型面积还需要合理分隔才行
这样沉浸,多元的教学情景,时刻都在北馆发生着。
学建筑需要开放的视野,也需要更多元的交流郑颖说整个建筑主体的设计者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建筑学院教授崔愷院士当时学院提出的设计要求主要只有两个字——开放,因此偌大的教室只有廊柱没有围墙
一楼一进门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空间低年级学生每天来上课,都要经过学长身边才能到自己的座位
新生赵方晓喜欢在二,三年级学长评图的时候过去看看,有时候发现某处材料选择很妙,我会在心里记下来,在适当的时候借鉴。
郑颖也注意到,有的三年级学生也会去楼上找来一年级的学弟学妹帮忙搭建模型,这正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学习状态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课堂学习时间,内容都有限,不同专业,年级的朋辈交流能让彼此不断扩展学习的宽度与广度郑颖说
教室内的家具设计处处体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公共通道两旁1.6米高的储物柜,让两边的空间有相对独立的围合感,站起来垫个脚就能看到隔壁,坐下来又是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
二层以大一为主,考虑到新生需要更多的交流,特地没有设置高柜为让同学们抓住随时可能降临的灵感,教学楼四壁还设置了许多可以涂鸦的金属白板,累了,烦了还可以用来解压
建筑学院副院长许蓁操刀设计了课桌设计,这里的书桌比普通书桌高了5厘米,坐在这儿不仅能让学生的背挺得更直,还能帮学生提半口气,让身体就知道——这里是学习与工作的地方。
从跨专业到跨学科
比拆掉看得见的围墙更难的,是打破学科间看不见的隔阂。
朱蕾老师是二年级组长,她拿着一份多专业老师合议的设计作业任务书——独立住宅这个项目基地选在天津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西井峪学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在有高差的地形上如何营造舒适的居住空间村路如何通车入户外观是否能与山村风貌和谐统一山林地如何借景对景和造景
朱蕾说,这个设计虽小但五脏俱全,涉及建筑,规划,风林,环艺等不同专业的知识,以前学生想请教跨专业的问题可能都不知道去哪儿,去找谁现在就是隔个桌子的事,站起来打个招呼就能问,还不明白,那就过去听课
隔着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墙没有了。
许蓁说,建筑系学生从二年级学到四年级,每年至少要做4个项目,每个项目要进不同的组,跟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同学一起合作也就是说,每8周做一个项目,一个学生可能就画了一张图,可跟着小组看老师评图,就能看到大约10组图,倘若再看看别的班的评图,收获的就可能是好几十个创意
离北馆不远处,是天津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馆的旧址,如今这里改造为西苑,毕业班的学生,以及一些硕博学生在这里学习。
旧厂房改造的毕业设计大教室右边是新工科教学平台——建筑构造实验室,数字化建造实验室,左边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走进陈列着斗栱,角梁的建筑,推开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就来到了建筑史的研究世界与古色古香的想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这个曾登上国家宝藏舞台的研究所充满了现代科技感
一进门就是VR/AR实验室,带上眼镜就能进入虚拟世界,不仅能穿越千年进入各个时代的历史建筑,还能采集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理数据,为以后设计更舒适或者更威严的建筑空间积累数据。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中不仅有学建筑的学生,还有学计算机,自动化,材料学的,甚至还有管理学专业的实验室一侧是古色古香的各种建筑构件,一侧是现代化的分析仪器,中间一张长桌跨越千年一位参观者感慨:无现代不历史
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张龙教授介绍,天津大学工科底蕴深厚,有很多跨学科的合作点,比如我们跟材料学院合作,分析复制古代青砖,与地科院合作,用碳14测年份,辅助古建筑断代,与智算学部合作,共同研究古代建筑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在材料学院的实验室,人们能看到一个很魔幻的画面——深空探索,宇航飞船上用的先进陶瓷与500余年前修城墙的青砖放在一起,仿佛现代前沿的材料科学与悠久的历史文化遥遥相望。
教学楼的另一端,在一堆工业设备中间最抢眼的是新中式木结构建筑模型在这个平台上生发出的是可持续建成环境韧性城市数字化建造与设计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
在开放格局中培养未来人才
教室的变化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喜欢泡教室了赵方晓常常在这里待到晚上11点多,几点闭馆几点走在这里让她感到身心舒适,有时候晚上会有一些社团的同学到这里来排练,合唱团也会来这里唱歌
三年级学生王志恒发现,晚上没课的时候,很多同学会穿着睡衣,踢着拖鞋到这里来学习累了随时可以到天台上仰头盯着天空发会呆,也可以盯着窗外刷刷掉叶子的红叶椿
大家也愿意花心思装修自己的工位,每个工位都带着个人特色最大的收获是交流多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思想碰撞随时都能发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王志恒觉得在这里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更让他惊喜的是,在这里还常常能邂逅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他们也会在这里做公开评图
建筑是天津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出了不少大师,作为天大建筑的老师,要为未来培养大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相信环境育人的力量,而教学环境的改变源于教学理念的改变
学院通过引入调研,讨论,小组学习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开放式的氛围不仅来自打破空间的阻隔,学院积极整合社会,国际优秀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通过提供国内外多元化的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原创性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标准化,知识型教育转向个性化,创新型教育,建筑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被动型,单一化的工匠转变成主动型,综合化的设计人才孔宇航说,传统知识导向型的建筑学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打开围墙,是要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人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