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来源:中国网 2022-03-25 12:27 阅读量:6170
近期,包括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探索推出个人碳账户,将客户各种消费行为的碳减排量换算为银行账户积分,从而换取一定权益,并以此为抓手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碳账户本质是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的价值评估,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同时,个人碳账户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场景的铺设与拓展,以及个人碳账户数据平台搭建等相关配套建设
积分可兑权益
年减少碳排放百万吨
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对于个人碳账户,通俗理解即与蚂蚁森林类似,可以记录,量化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
中信银行日前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该账户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体验者在线开通个人碳账户,可获取关联个人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据中信碳账户核算预测,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未来用户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即将上线的公开版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中信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已有多家银行通过不同方式尝试个人碳账户建设记者注意到,3月初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工作组公示,建设银行拟打造客户的个人碳账本碳账本是建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获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将如手机银行生活缴费,TC缴费等内部数据和行外碳减排行为数据,如乘车次数,线上办理政务业务次数等进行可信共享,确保各方原始数据不出城,为计量客户碳减静贡献度提供多维度数据支撑并基于碳账本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
今年1月份,日照银行在政府指导下搭建并上线了个人碳账户平台截至2月末,日照银行已发放个人碳积分近1亿分,预计年末将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年减少碳排放10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系主任许光清表示,将个人碳减排量纳入碳交易体系对于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个人参与碳市场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促进良性运转,会进一步激励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瞄准C端用户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从目前各银行内测或布局的碳账户来看,其使用方式主要是将客户各种消费行为的碳减排量换算为银行账户积分,以换取一定权益在业内人士看来,个人碳账户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民众节能降碳意识,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时,个人碳账户也可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方向之一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认为,对于银行来说,个人碳账户可以吸引用户把生活场景的缴费等功能绑定在该银行,活跃存量用户,沉淀用户资金,增强客户黏性,同时基于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数据画像,创新绿色金融零售产品,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有利于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模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中诚信绿金科技董事总经理高卫涛表示,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通过信贷支持绿色产业,还可以利用个人碳账户引导用户形成绿色环保意识,通过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用户逐步养成绿色消费习惯未来,个人碳账户也可能为银行自身带来流量,并为碳普惠机制的形成积累经验
多位受访人士预计,作为碳普惠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有更多银行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
金融碳账户本质是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的价值评估,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未来,碳账户的应用有望与居民生活等各领域挂钩,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对于银行来说,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实现更多的碳积分价值变现是吸引客户的关键这不仅需要银行加快健全绿色金融零售产品,覆盖更多生活场景,提升客户体验,同时也需要与外部电商,消费金融等企业合作,在合规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碳减排行为数据,创新积分应用场景吴琦表示
尚处探索阶段
相关配套待完善
不过,要建立完备的个人碳账户体系,银行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指出,目前,碳账户最大的瓶颈是如何确保碳账户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测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碳账户的核算标准尚未统一,评价应用规则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没有在线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不能自动采集,需人工线下填报,导致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存疑,数据归集仍存在一定制度与技术难度,同时需要防止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与滥用。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未来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标准,技术等,科学准确计量个人碳减排的核算,加快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的市场机制及相关激励机制,优惠政策等,提升人们参与的积极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汪惠青认为,银行碳账户的落地和推广,需要依托线上及线下场景的铺设与拓展,个人碳账户数据平台搭建等相关配套建设,以及全社会对绿色低碳消费观念的普及其中关键的一环,是要做好相关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不仅要保障碳足迹相关数据收集,核算的准确性,而且要确保企业及个人数据的安全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