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 来源:华龙网 2022-01-11 09:42 阅读量:15446
编者按:
四方聚英才,潮涌汇渝州。
新时代,重庆正以超级速度奔涌向前滚滚时代浪潮,重庆医科大学奋楫扬帆乘风起,勇立潮头逐浪行
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在这场与时代牵手,与世界相约的深度对接中,重庆医科大学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科学城历史机遇,广纳天下英才,重点瞄准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急需的高精尖,高层次,高成长性人才,全新开启平台化,精准化引才的生动实践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重庆医科大学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重庆再创辉煌添薪助燃。
2002年,石丘玲远赴海外,负笈重洋17载后,义无反顾回到中国,回到家乡重庆。
我不能等中国建设好再回来,面临复兴大势,身处时代大潮,在石丘玲内心深处,自己一直都是系过红领巾,穿过绿色军装,在党的培养下长大成人的亲女儿。
学成必归,走出科研追梦赶路模式
石丘玲,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9月,她被重庆医科大学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至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兼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翻阅她的履历,回顾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线路图坐标系,堪称硬核。
1994年,她本科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00年,获得第四军医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做博士后。
放弃优渥的海外条件,却毅然接下了归国的橄榄枝,回国是我一直的心愿,在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大潮中,我想用所学报效祖国,实现人生的价值。
很多人说,相比国外先进机构,重医条件有一定差距,你为什么要回来呢我总是回答,回来就是要参加建设的,如果一切都很完美了,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
归国后,石丘玲将视线瞄准了低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的患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专业研究为他们带去更好的院外照顾,让患者活得更长,也活得更好。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国内更加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低的慢性病患者一般来说,他们疾病严重程度高,早期治疗出院后常常处于‘散养’状态,肿瘤复发转移不能被即时发现,很多人拖到病情严重才就诊,不仅影响生存,还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我们正致力于将信息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患者需求结合,研发出高智能的设备,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让这些人群获益,在疾病进展早期就得到关注,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目前,她主持的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肺癌围手术期动态康复评价体系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智能化院外患者管理系统推广已由四川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合作项目立项,将在川渝6家医院展开,预计5年内覆盖超过1000名食管癌患者
这是一份为了吃馒头,而去种麦子的工作
我们这个专业很特殊,是医学专业的‘码农’,为了获得‘真实世界证据’以支撑高科技的落地,得从最原始的数据清洗开始,也就是‘想吃馒头先种麦子’,干我们这行需要有坐得住的耐心,还需要有跟病患,医生沟通的能力石丘玲笑着说道
石丘玲所说的码农就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在疫情期间备受关注的一个学科,与医学,数据科学和信息科学等专业都有交叉,我们就是要把数据科学,信息科学领域最先进的方法,理论,‘搬过来’解决医学领域的一些问题,最终为科研,临床和患者服务。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份很枯燥的工作,但石丘玲喜欢苦中作乐,有次,石丘玲的学生曾经接到一个任务: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将妇科体检报告整理出来原来,在做到超声的报告时遇见每一个问题,每个医生在描述诊断特征时,都使用了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规范的《指南》上的语言学生就需要做自然语言识别,先将不同的六七百种诊断特征描述浏览总结,再听取专家意见进行分类,最终形成语料库,并开发出将医生方言转换成标准科研数据的自动编码系统过程是枯燥,但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人来做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在枯燥的背后,体现的是活生生的人我可以从一个打分的数据,一个疼痛的描述,知道患者的痛苦,看到真实世界,尝尽人生百态
去年春节期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日前,重庆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大年三十晚上,石丘玲已经回到万州老家与亲朋好友团聚
接到通知后,石丘玲次日一早就赶回重庆日前,石丘玲任重庆市教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副组长
期间,她多次参与市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研判会讨论的相关问题正好与石丘玲的研究方向契合,她与全市的疾病控制专家基于数据为决策做出科学预判,为重庆市抗疫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在市教委领导下,石丘玲与学校卫生专家一起组织编写了重庆市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指南等系列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导性文件,为疫情防控尽己所能
2020年,由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长邱景富主持,石丘玲和同事领衔的《中国万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杂志上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是全国首次对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作出总结分析,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彰显了我国流行病学专业学术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
2020年10月,石丘玲被授予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科研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来到重医后,石丘玲铆足干劲做科研无论是带学生,还是写论文,石丘玲被学生,同事打上偶像的标签
科学研究是在失败中前进的石丘玲鼓励学生时总这么说,她还常跟学生分享自己做研究的经历,包括失败的故事,以此激励学生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科学是为了什么科学是要做什么石丘玲说,在我看来科学就是要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成为一个专门钻牛角尖的‘科学怪人’
因此,石丘玲热衷于制造新东西,来解决旧问题。
此前,石丘玲团队研发的基于患者报告症状监测预警干预平台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试运行,这里的每名患者都配备了一套智能监测系统,在探测到患者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时发出预警。
这一天,系统‘报警’了!一名患者出现肺梗塞,这可是要命的情况幸运的是医生接到预警及时,在并发症发生的早期就鉴别出来并处理得当,这相当于救了病人一命石丘玲回忆道
还有一名食道癌患者,他已经出院了,医院却突然接到预警,提示患者进食困难,系统评分从2分一下飚到9分系统配备的专业医护团队及时联系病患和家属,进行应急处置检查结果显示:迟发性食管瘘,必须马上抢救后面好在救治及时,并没有导致最坏的结果
上述提到的症状监测预警干预系统,是石丘玲来到重医后着力研发的一个项目两年多以来,石丘玲一直认为当初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来到重医
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对创新的探索,对行业的支撑,对建设的担当,让我深信这里必将是我实现家国情怀,实践建设使命的沃土。
石丘玲表示,我们的科研方向在某种意义上比较‘非主流’,但是学校看到了我们的价值所在,不管是在资源,经费还是设备条件上,都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
在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任职的同时,石丘玲还兼任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从取经到授道,石丘玲从未忘却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出国的初衷就是学成之后回国,把事业发展在自己的祖国,义无反顾以身许党许国,让生命为时代而澎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